2007年1月23日星期二

粤语申遗是个好主意

“狂人英雄”提出粤语申遗。

粤语申遗是个好主意。别的语言申遗不申遗,好听不好听,那是他们的事,我们没有必要去管,同时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联合其他语言一起去申遗,各家门神各家拜。

既然粤港澳曾经联合起来把凉茶申遗了,那么粤语就更值得申遗了。如何去说理由?

1。粤语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专家们应该发掘粤语的历史,当然,要发掘粤语历史,就无法离开广东的历史,比如“海上丝绸之路”等等。

从现实看,由于中国政府在国际上推行普通话,而在国际上曾经与普通话长期并立的粤语于是被冷落,而导致萎缩,生命堪忧。保卫粤语,不仅仅是国内朋友的愿望,就在这之前不久,纽约唐人街的越棉寮华人团体,就开办了粤语学习班,也是基于保护粤语的生命。

从粤语的发生和粤民族的产生来看,其实粤语是介于既是中国语又不是中国语之间,因而最容易受摧残,是濒危语言,极其应该受保护,而最有力量进行保 护的就是联合国。如果申遗成功,联合国自有一套保护粤语的程序,甚至会立碑立传。生米成熟饭,到时候,中国政府不得不执行。由于会有法令保护,粤语的地位 就名正言顺,不会受排挤,任何把粤语称为“鸟语” 的人,任何要消灭粤语的政府官员,自然就是触犯法律了。于是,各位对“粤语消亡”的担心应可消解。

2。世界上所有语言学家都认为,粤语保留了大量的汉唐古音,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都喜欢招收闽粤籍学生。中国历史生态几千年的变迁,使 得北方语言不再是汉唐语言的继承者,甚至令人怀疑:被尊为“国语”的普通话(或者明确地说就是北京话),到底是不是古代蒙古语女真语这些游牧民族语言的变 种?或者是满清八旗子弟语言的“下野”而致?换句话说,普通话是不是汉族语言还是个疑问。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要遵奉北京话为“国语” ?那是因为现实中,多 半的中国人说着从语言学角度看是笼统的”北方方言“的语言,于是从全局考虑,从实用主义出发,我们就推广普通话了。申遗保护粤语就是保护汉唐古语,这个理 由相当有力。

3。今天有大量的人口使用粤语。固然,广东省有数种语言,什么才是粤语?一般来说,国际上所承认的粤语Cantonese,就是指广府话。这个 “广府话”覆盖范围相当广,大家一般看到的是粤中,港澳,粤西,粤北,桂东等,却忘记了海外这个大地盘,东南亚华人,欧美华人,使用粤语相当普遍,其中不 乏粤籍学者和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说粤语的总人口,有可能超过一亿,从联合国的角度看,这已经是个大语种了。许多偷渡到美国的华人说:“要学英语,还不如先 学广东话更有用”。

一个语言越国际化,申遗成功的机率就越大。当今世界,说到Chinese,外国人都知道有Mandarin和Cantonese之分。 Cantonese早就已经列入了国际公认的语言的名单内,这不是什么人为的结果,而是历史形成的,其他语言想要进入这个行列,就不容易了。比如活动最积 极的台湾人,至今国际仍未完全承认Taiwanese这种语言,更不要说是也想打入这个行列的上海话和福建话了。当然申遗时,不必把客家话,潮汕话剔出 去,可以来个模糊化暧昧化,把它们(甚至海南话)也包括在粤语之内,相信他们不会反对,毕竟,一旦申遗成功,大家都有好处。

3。广东人是不是汉民族?以往填表填户籍时,我们都不假思索地填上“汉族”,而从来没有问问自己“我是谁?”不论从广东人的发生发展看,还是从现 实能够获得的利益看,我们应不应该是汉民族尚可商榷。我并非要求各位都来个大颠覆,宣布自己是区别于汉人之外的粤民族,但是提出这样一个主张,是提醒各 位:可以从不同的视野去思考问题,会有利于粤语申遗。

粤语申遗,应更多地从世界文化历史的视野去思考,要摆脱长期以来什么“地方主义”,什么“大一统”这样一些政治意识形态的令人战战兢兢的思想束缚,积极创造条件,申遗才有可能成功。

希望网上有门路的朋友们,把这个建议提交给有关学者,让他们提到议事日程上,认真研究,联合港澳中外学者和有关官员,争取粤语申遗早日成功。

在大陆是没有人愿意或者胆敢研究和教授粤语的,但是在国外就不一样。比如据我所知,以前日本千叶大学的千岛英一教授,就是教授粤语的权威,最近从 网上得知此君已转教东京外国语大学。我还保留有此君编写的粤语教科书,我曾使用这本教科书,在日本教授过粤语,学生从大公司驻香港主管到国际刑警都有。当 然,我除了教授过粤语外,还对外国人教授过普通话---我能说不带任何口音的标准普通话,这是题外话,只是表明本人无意排斥普通话。日本各大城市众多的外 国语学校中国语教室,多半都会同时教授粤语。此外,相信英国也有不少学者官员对粤语情有独钟,我在纽约公车上就听见有白鬼说着比我还标准的粤语。当然这些 仅仅是例子,但是如果能够动员这类人支持粤语申遗,显然就是一股重要力量。当然粤语申遗这件事本身主要还是靠国内的力量,国外的力量充其量也只能作为辅 助。

2007年1月22日星期一

唐宋時期的廣東

唐 代之前,從中原進入嶺南這個地方,不是走我們現在習慣的路線,而是要從湖南朔湘江而上,到了湖南與廣西交界的地方,經過秦朝開鑿的靈渠進入現在的桂江,從 桂林下到梧州,再從梧州沿著西江下來到廣州這個地方的,是走一條這樣子的彎路的。因為這樣,古廣信地區(現在的肇慶和廣西粵語區)在與中原的聯系方面具有 重要的地位.因此,唐代以前的南下移民主要沿桂江和西江沿岸聚居繼而向兩岸的縱深地帶遷徙,主要是廣西中部東部和廣東的肇慶地區.

到了唐宋時期,唐朝在嶺南設置五個府,其中一個就是廣州府,廣州府設廣州刺史,叫做五府經略使。當時廣州刺史地位特別,管理嶺南五個府,接著這五府經略使 又升格為嶺南節度使,集軍事、民政、司法權力於一身,管理整個嶺南。862年,嶺南分成東、西兩部,兩廣分治就從這時候開始,嶺南東道治廣州,嶺南西道治 邕州,也就是現在的南寧。那時還不叫沒有「兩廣」的說法,開始有廣東、廣西的說法,是到了宋朝的事情。宋朝的地方行政分三級:路、州、縣,宋朝一立國就建 立了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東、廣西的名稱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

  廣東在唐朝時變化相當大,其中一個人起了重要作用,就是曲江人張九齡。張 九齡在716年開大庾嶺的通道,從南雄、珠磯巷再上去,在梅關那個地方,傳說中用柴把石頭燒熱,再澆上水,讓石頭一層層剝開,形成一條山路,使南雄到江西 之間有一條可以來往的通道。這個通道改變了整個嶺南地區和中央王朝的交通格局。隋朝開了大運河,但只通到長江。現在,沿著長江往西進入鄱陽湖,順贛江一直 南下,到了贛江的盡頭,走上幾十裡山路進入北江的上游,就可以到達嶺南。這條路的開辟對密切廣東與中原的關系,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不僅有政治意義,而且 有商業意義。

唐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朝代,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頂盛的朝代。唐朝的對外貿易相當活躍,除了西北地區的絲綢之路外,廣州 與阿拉伯世界,包括現在的伊朗、伊拉克、印度等等地方,都有著非常活躍的船舶來往,在廣州居住的外國人就有十萬多人。唐朝在這個地方成立了專門管理對外貿 易的機構,叫市舶使。中國第一個負責對外貿易的官員是在廣州出現的。最開始的時候,市舶使是由嶺南節度使派人去做的,後來皇帝發現這個地方利潤越來越大, 就專門派了太監來做市舶使。唐朝時期嶺南海外貿易活躍的原因是,大庾嶺商道真正打通了,很多嶺北的貨物可到嶺南來,嶺南的貨物可以到嶺北去。廣東這個地方 對國家財政的作用,也在唐朝以後逐漸顯現出來。

  在唐朝和宋朝之間,有一個暫短的五代十國時期,在中國北方梁、唐、晉、漢、周五代交替的同時,南方存在著十個割據的政權,即所謂的十國。其中劉姓家族在廣東建立起漢朝,因為當時北方也有一個漢朝,因此廣東的這一個就被稱為南漢,存在時間較短。

宋朝時期情況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整個宋朝時期,中國實際上沒有統一過,北方有西夏、遼等政權,後來有金,再往後是元,一直有幾個政權並存。那些北方政權對 宋朝的政治、軍事壓力有增無減,整個中國的經濟重心也在逐漸南移。唐朝的首都在長安,當時關中的渭河流域一帶還勉強可以支持中央朝廷那麼大的開支。到了宋 朝,定都在開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靠近南方財賦重地。宋朝基本上是依靠江南地方的糧米、人力、財物支持朝廷的運作。現在的長江三角洲和周邊地區,在唐朝後 期至宋朝時,發展非常迅速,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的中心。金兵南下,南宋把首都定在杭州,政治中心也轉移到江南,使整個廣東、廣西包括福建在朝廷賦稅結構中的 地位變得重要了許多,當時整個淮河以北的地方已不是南宋的地盤。要支持一個這麼大的國家運作,需要很多的財賦。整個南宋的財政一直處於准軍事狀態,不是正 常時期國家的經濟狀況。人們常講中國傳統封建王朝重農抑商,這種說法其實對唐朝來說已不太適用,到宋朝、元朝時,就更加不適用。宋、元兩代主要的財政收入 不是土地稅,而是商業的流通稅,也包括酒、鹽、鐵器這些專賣物品的收入。海外貿易的收益,在宋元兩代王朝的財政結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為海外貿易的關 系,嶺南在整個國家財政收入中的位置變得重要起來,當時還比不上福建和江南,但也已是朝廷財賦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現在我們廣東最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和韓 江三角洲,在唐代以前基本上還是大海,是一片汪洋。從宋朝開始,這些地方的沙田衝積慢慢發展,淤泥開始地慢慢堆積起來。因為當時廣東地位重要,宋朝派很多 官員到廣東任職和鼓勵大量宋民遷往嶺南,其重要的工作就是是興修水利。而早在唐朝就成為連接江南和廣東的驛道梅關古道和南來北往商賈聚居的珠璣巷(當時江 西的海鹽和出口到西方的陶瓷主要經過珠璣巷轉運)就成為了南下宋民的中轉站.

綜上所述:唐代以前南下移民主要由廣西進入然後分布於廣西的中東部和廣東的肇慶地區.唐代以後特別是宋代的南下移民主要經長江贛江章江到達梅關然後以商業重鎮珠璣巷為中轉站順北江南遷開發珠三角.這批宋代移民主要分布在現在的珠江三角洲各地.

2007年1月21日星期日

比 / 畀 / 俾

廣州話「我 bei2 一本書你。」
普通話意思即係
「我你一本書。」
有人會寫成
「我
一本書你。」或者
「我
一本書你。」或者
「我
一本書你。」都有見過

但係上邊淨係得一個係啱嘅!你又知唔知邊個呢?
而家睇吓各字嘅解釋先...


讀音:
bei2 [彼]
倉頡碼:心心
作為動詞意思係:比較
例句
上不足,下有餘


讀音:
bei2 [彼]
倉頡碼:人竹竹十
作為動詞意思係:使、把、令到
可見於
《左傳.成公十三年》:「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晉。」
《楚辭.屈原.九章.惜誦》:「山川以備御兮,命咎繇使聽直。」
例句
眾周知」(讓大家都知道)
「唔好佢跌落嚟啊!」


讀音:
bei2 [彼]
倉頡碼
田一中
作為動詞意思係:賜與、給予
可見於
《詩經.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豺虎,豺虎不食。」
例句次機會我啦!

所以,
「我一本書你。」同埋「我一本書你。」
都係解唔通嘅。以後唔好再寫錯喇!

该煨

该煨!是比较老的说法,老一辈的人说起什么不好的事,都会加“真系该煨啰”。不过我们就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是该煨,什么应 该煨。果然,这个词真能这样分拆解释:该煨出自粤语歇后语“番薯跌落风炉——该煨”。煨,是将食物埋在炭火中烧熟,煨番薯自是又香又甜。不过如果番薯自己 跌到风炉里,就无疑是自投罗网,而且还会被烧成一块炭,“死得很惨”。

  该煨,简单两个字,概括了苦命番薯的一生,也包含了讲者复杂的感情。可以是讲者描述某人自作自受,对那人有些可惜、可怜,也带点“抵死”(活该)的情感。“跌到咁伤,该煨咯”(跌得那么厉害,真是惨)。

  有另一说法是“该渨”。渨者,沒也。指该死。

  有什么是该煨的?混吉是其中一种。

   混吉是指那些“搞搞震,无帮衬”的人。它起源于以前老广州的饭店里。广州人喜欢吃饭前喝汤,所以顾客入店,店主会先赠以一碗清汤。这些汤无非也是些洗镬 水、味精水,即是没有什么汤料,只是烹调肉类后留下的汁水,再加些味精和清水而成。清汤没有汤渣汤料,按粤语叫“空”为吉的习惯,这些清汤又名吉水。

  旧时候很多失业游民没有钱吃饭,往往进店里喝碗清汤,混碗吉水充饥后拍拍屁股走人。店主毫无得益,还损失了一碗清汤,条气当然唔顺。所以他们叫这些来骗汤喝的人叫混吉,也指自己白劳动为混吉——得个桔。

  之后,“混吉”就指那些来胡闹不帮衬的人,“你嚟混吉啊?”或是(店主白做)徒劳无功、无效的劳动,“依次真系混吉了。”

  顺带说一下,“搞搞震,无帮衬”这句新兴俗语因为引用广泛,已被收纳为新三字经中。搞搞震,就是阻头阻势、瞎闹的意思。衬,可解为“施与”。帮衬,付与物质或金钱给别人好处而达成交易。如果一味搞乱档,不是去“帮衬”的,就十足“运吉”了。

粤讲粤俗:三五成群,冇个好人

粤语还有很多四字经,特别是以打工仔、小市民身份看世界的四字经,扼要精简,句句都是人生金句,比如“爱上老细,九成乞米”,“爱上公司,肯定白痴”,“庸脂俗粉,唔慌稳阵”,“老细聚头,梗有计谋”,“老友握手,梗有人走”等。
看到街上游游荡,无所事事的几个人,都不像做正经事的,通常会形容他们是“三五成群,冇个好人”。这句话源自上世纪60年代殖民时期的香港,当时有条公安 法,规定如果三人以上在公众场合聚在一起,警察有权怀疑是聚众结党,破坏公众秩序,可以起诉为非法集会。于是大家好像约定成俗:“三五成群,冇个好人”。
频扑,拆字来看以为是象声词,其实是形容人十分奔波,事务繁忙、没有片刻休闲的状态。频是频繁的频,次数多。扑是扑过去的扑,守门 员救球可以是“扑球”,到处找钱应急可以叫“扑水”,可见“扑”字之力度。频和扑两字加起来,好一副搏的景象!为生活而劳碌操劳。“频频扑扑,冇黎联 络”,就是大家为了生计、为了工作,而缺少和家人、亲戚、朋友联系。关系就是这样疏远的……
“无惊无险,又到四点”是每天下班前都 可以叫一叫的口号,有点像“开开心心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无惊无险,又到四点”这句的关键是四点。一般公司都是朝九晚五,九点上班,五点下班,到 了四点就已经接近尾声,是最轻松的时刻,可以偷懒休息一下,等下班。伸个懒腰的同时,喊一句口号,明天又将是新的开始。
“姿姿整 整,梗有环境”。姿整这个词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它既可以用在打扮上,形容悉心打扮妆容,也可用在做事方面,形容做事没有效率,过于追求完美而把注意力集中 在无关大雅的琐事上。环境在粤语用法当中有另一番环境,可以笼统地概括一个人的际遇,经济状况,有环境就是混得不错。一个人凡事姿整,对所有东西要求都很 高,慢条斯理,可见此人已经远远高于解决温饱问题的水平,过得有滋有润,很有环境。

开篇语

如果我唔开个blog支持下,提高大家的广州话的水平的话(更重要的系维护粤语文化!),我就唔系广州人!!!!